三明日报》近期刊登了题为《天使守护天使》的文章,介绍了三明市第一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并作为封面特刊登在了20180606期封面。  他们是刚刚降临人间的天使,却因为疾病必须离开妈妈的怀抱,在NICU里闯过人生的第一个难关。 他们是白衣天使,怀着一颗“医者父母心”,在NICU里用尽全力与孩子们一起同生命赛跑。 “各项指标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可以出院了。”医生的话让小欣(化名)的父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两个月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小欣的爸爸激动地有些手抖。两个月前,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9周的小欣,迫不及待地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当时她不足1公斤。出生后,小欣立即被送进了市第一医院NICU。 NICU,指的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这里接治出生0-28天的各类危重患儿。市第一医院NICU是全市唯一的层流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宝宝进入病房后,父母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隔窗探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市第一医院NICU,去看看宝宝们在病房里会得到怎样的治疗和照料?虽是“战场”也温馨在换好专门的消毒服后,记者被允许进入市第一医院NICU医生办公室,第一感觉是空气特别清新。 “我们是层流病房,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病房,包括空气是经过高效滤过,里面所有物品也经消毒灭菌处理。”市第一医院NICU护士长邓云珍说,NICU严格执行无菌理念,实行封闭式管理,每一个进入新生儿病区的医护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走进病区更要洗手、更衣。 “就拿进入病区前洗手来说,先要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然后掌心相对,双手沿指缝相互搓擦;接着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扣进行搓擦;随后手心对手背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再一手指尖在另一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最后一手握另一手腕部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每次洗手大于15秒。”护士长邓云珍说,医护人员每个月都要进行鼻腔和手的采样检查,看细菌是否超标,目前,每个月的检查都是合格状态。在NICU里,每个床头都配有免洗手消毒液,每位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都要洗手。宝宝所用物品:包被、床单、手绢等均高压灭菌,且一用一消毒。宝宝在NICU里都躺在暖箱里,摆放整齐的暖箱看似相同实则大不同。 “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我们所设置的温度都不一样,例如足月宝宝一般是28-30℃,而早产儿一般是30-32℃。”邓云珍说,我们24小时守护宝宝,保温箱的情况会根据宝宝的胎龄、出生天数、体重等随时调整。为了增强宝宝的安全感,护士们还细心地为新生宝宝们制造类似妈妈子宫的环境,例如在暖箱上罩上罩子,让光线更柔和;做个类似妈妈怀抱的“鸟巢”,让宝宝躺得更舒适。因为不能陪伴,导致有些家长很是焦虑,宝宝哭了有人理吗?饿了有人喂吗?走进NICU,那里并不像常人想得那样哭闹声不止。“不论是谁,经过在哭的宝宝暖箱旁,都会立即洗手消毒,然后哄哄宝宝。护士们从哭声就能判断,宝宝是饿了还是尿片湿了。”邓云珍说,如果是刚出生就进入NICU的宝宝往往被照顾得很有规律,他们一般不乱哭闹,做完必要的治疗,吃饱后主要就是睡觉。 一次,NICU里接治一位出生15天的宝宝,因为刚来到NICU很不适应,孩子要人抱着才不哭,于是NICU的医护人员就轮流抱着宝宝,然后慢慢帮他调整规律。 陈俊义是NICU里一位年轻的男医生,还没结婚前他就被锻炼成了哄娃高手。“抱宝宝的时候,尽量贴近身体,他能听见你的心跳,这样他就有了安全感,我们的宝宝虽然正经历着疾病,但你的爱他是能感觉到的。” “宝宝在这里接受科学喂养,我们给能进食的宝宝喂的母乳或奶粉量,都是根据宝宝出生的时间、体重等来决定的。”邓云珍说。 话语间,NICU病房里响起了莫扎特的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每天早上我们为宝宝洗完澡,并播放音乐给他们听。”邓云珍说,每天早上从7点开始,会有专门的护士为宝宝们洗嘴巴、洗澡、做肚脐消毒、护理小屁股、做抚触等,同时播放音乐,帮助宝宝放松情绪,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我们一起“闯关” 
市第一医院NICU开放床位45张,重症监护床位10张,分四个区:高危儿区、早产儿区、感染区、重症区。那里每年平均要收住新生儿2000余例,其中危重新生儿和早产儿1000余例。 “要生存或康复,他们就要一关一关地闯。”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魏恩焕说,特别是早产宝宝,他们的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不成熟,因此需要特别的监护和治疗。 0.7公斤,孕周27周,这是目前市第一医院NICU里接治过最小的早产儿。 “宝宝刚生下来,大腿也不过我大拇指粗。”魏恩焕说,宝宝刚出生就出现了呼吸暂停,医生们迅速为宝宝用上了呼吸机。 在市第一医院NICU里,有很多先进设备,例如高频呼吸机、多功能呼吸机、NCPAP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小儿肺功能仪、机械排痰仪、微量输液泵、多功能监护仪等,这些仪器为抢救、治疗各类危重患儿提供了保障。 闯了一道呼吸关,这位宝宝又要再闯一道喂养关,因为他无法正常喝奶,医护人员只能一毫升一毫升地喂,但这显然不够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护士长邓云珍又为宝宝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把营养液输入宝宝体内。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难度很高,要从宝宝头发丝一般细的血管里插入一根内径1.9毫米,长10公分左右的PICC导管。目前,三明地区仅邓云珍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术。 然而宝宝的闯关还没有结束,他还患有尿道下裂、血管瘤、肠道畸形。幸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他们一起“闯关”成功。三个月后,他的体重长到了2公斤,一次能喝下250毫升的奶。 如今,这位曾经的“迷你宝宝”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在市第一医院NICU里类似的“成长奇迹”已有数万例。 
与生命赛跑
5月9日下午,市第一医院NICU接到宁化县医院电话,有个胎粪吸入综合症宝宝需送到市第一医院抢救,大约5点半左右到。 下午5点半是两班医生交接时间,为了确保需急救的宝宝能及时得到治疗,两班医生全部在岗。晚上7点左右,宝宝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NICU,医生护士早已准备好了抢救设备,已呼吸微弱的宝宝得到了最及时的抢救。 为了类似的紧急抢救,不能准时下班或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对于NICU的医护人员来说已是常事。 一天夜里,市第一医院NICU主任医师杨惠和副主任医师黄建民接诊的一名宝宝情况恶化,医生们商量并征得家属意见后,决定送往省妇幼接受治疗。当时已是半夜时分,为了让宝宝及时得到更好地治疗,大家决定当下就出发。 因为要随时监控宝宝的情况,邓云珍护士长和刘一华护士必须背对车行驶的方向,会晕车的两人轮流吐了一路。“因为这个宝宝一直是我们俩护理的,情况我们最清楚,所以我们一定要全程陪护。”邓云珍说。 一天凌晨,产房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一个孕周仅29周的宝宝出生了,但不幸的是,宝宝出生后频繁呕吐、上腹胀,经消化道碘油造影确诊为十二指肠闭锁,小儿外科黄可出主治医师果断决定为患儿做了根治手术。 这个宝宝算是不幸中的幸运者,经过术后精心护理,宝宝住院14天痊愈出院。市第一医院NICU里曾有个宝宝,因为先天消化道畸形,手术后要做肠造瘘,医生在他腹部做了造瘘口,宝宝的粪便只能从造口排出。新生儿的排便次数多且没有规律,于是护士们要随时观察造口情况,及时为他更换造瘘袋,护理量可想而知。医护人员两班交接更是不敢马虎,一项一项注意事项细细交接,比普通病患儿要多出一倍的时间。 有人说NICU里的医护人员们“待遇”最好,每天面对的是可爱的小生命,然而就是因为“小”,医护人员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记者手记 走出市第一医院NICU医生办公室,外面站满了等待宝宝的家长,向医生的问话充满了焦虑,也有人在高声质疑医生的方案。的确,“看不见”宝宝的日子对父母来说是种煎熬,但正如魏恩焕医生在采访时说的,医生们都明白孩子是家庭里不可替代的“唯一”,家长看到的是当下的病情,而医生则需要考虑得更多,比如病情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所以,家长们虽然焦虑但请相信医生,一位医生告诉你越多,说明他考虑得越多,作为医生会尽力想办法去发现和预防出现更多“坏的可能”,大家都希望孩子尽快康复。 NICU里的宝宝们“闯关”不易,但幸而绝大多数的宝宝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料后都能顺利出院。
|